熱門文章

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

產後坐月三大誤解

「坐月」是指東方女性在生產後休息調養的傳統,通常維時一個月左右,故稱為「坐月」或是「坐月子」,中醫尤為注重,唯古代生活條件與現代並不相同,某些坐月規條可隨時代而轉變。

孕婦懷胎十月誕下孩子後,相信首先感受到的是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。然而,亦會感到疲乏困倦,這時候就需要好好坐月了。很多人都聽說坐月對婦女十分重要,要是坐月時不慎生病,則會遷延難愈,亦因此,坊間流傳不少對坐月的傳言及誤解。以下先從產後的生理特點,拆解一些坐月的誤區。

產後生理特點:多虛多瘀

中醫認為,產婦的生理特點可用「多虛多瘀」一詞概括。由於產婦在分娩時需要大量用力,而且期間也會失血,故產後多呈現氣血不足的虛象。另外� �婦女在產後會排出惡露,中醫認為惡露乃殘留於體內的瘀血濁液,故產後除了有氣血不足的虛象外,還夾有瘀血內阻的特徵。

誤解一:坐月就是進補

由於產後多虛,故有人誤認為坐月就等於進補。

其實這只是答對了一半。坐月的目的除了調補氣血外,還要促進瘀血排出。產後婦女會排出惡露,若此時過度進補,則令惡露未能順利排出,而引起其他疾病。故坐月初期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,一般來說要待暗紅及淡紅色惡露排清後才適宜進補。

誤解二:坐月就是坐著休息盡量少活動

亦有人認為,產後最好多休息,避免活動,以減低氣血的損耗。其實這也是不健康的。

婦女分 娩後的初期難免疲倦,加上要照顧初生嬰兒,故爭取時間休息是需要的。中醫講求動靜結合,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「久臥傷氣、久坐傷肉、久立傷骨、久行傷筋」,故過勞或過逸也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。適量的活動能使氣血流通,不但促進惡露排出,更有修身的效果。由於懷孕期間腹部承受嬰兒的重量,腹部筋膜變得鬆弛,加上順產婦女於分娩時骨盆被撐開,連接骨盆的韌帶鬆弛。這時候,適量的活動能修復鬆弛的筋脈,達到修身的效果。活動時也應量力而為,一感到疲倦就應休息,不能急於求成。

誤解三:坐月不能沾水,不能洗澡及洗頭

坊間常有人說,坐月期間容易受風,應待十二朝(產後十二天)過後才可洗頭,以免有受風的機會。在古代,由於洗澡洗頭等較為麻煩,� �當時的婦女頭髮較長,故洗澡及洗頭的確較易感染風邪,因此古代醫家習慣囑咐產婦要待十二朝過後,暗紅及淡紅色惡露基本已清除時才好洗澡洗頭。

然而,現今要洗澡洗頭已不是一件難事(洗澡時可使用暖氣及使用吹風機吹乾頭髮)。事實上,保持個人衛生十分重要,產後不斷排出的惡露也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,造成產褥感染。而且新生兒抵抗力低,稍一不慎便容易生病。故基本的清潔是必須的,尤其是母乳餵哺的婦女更需注意。

如果不敢沖涼,可使用薑水抹身,因生薑有袪風散寒的作用,而薑皮的藥性會偏向進入人體的肌表,故可適量使用。不過,洗頭始終較為費勁,產婦需視乎自己的身體狀況決定,或可考慮使用一些免沖洗的洗頭用品,盡量避免受風。
本文作� �:曾家怡(仁濟醫院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及臨床教研中心〈下葵涌〉註冊中醫師)
...... 原文詳見:產後坐月三大誤解

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